【他山之石】我愿做你心灵的倾听者
【案例描述】
XX是高二下学期从其他学校转入我们班级的,初次见面时,是他父亲陪着他来的。我的第一印象是:这是个帅小伙。个子高高的,头发新潮、衣服时尚,感觉挺潮的。
在开学之初,他没有什么特别的表现,在班里没有什么话,也不和同学交流,虽然不怎么爱学习,但也能基本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一天,他和我说想换一下位置,不想一个人坐(我班原先人数刚好成双),我思考过后把他换到我班成绩最好的同学边上。一方面是希望能带动他的学习热情,另一方面这个同学是我班的纪律委员,也可以对他有所提醒和约束。
但是渐渐的,我发现他下课总是和其他班的几个男生在走廊上打闹、玩耍,而那些学生都是些“问题学生”,就有点担心。把他叫来询问之后知道他们原先都是同一个学校的,而且关系也不错。这之后问题就陆陆续续的出来了:抽烟、考试作弊、经常不请假外出,自修课没人了,甚至到后来连主课都缺席,成了我们班的“头号问题学生”。
【案例分析】
其实这个学生看上去很聪明,长得也很帅,根本不是那种“笨笨”的孩子,但就是不愿意在学习上下功夫,作为班主任的我,希望能用爱感化他、教育他。和他多次谈心、交流,发现他还是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老师的批评也能接受,表示自己也希望能改正,可往往只能坚持几天,又故态复萌。我只能不断的找他谈心,经过不断的交流、努力,他也渐渐的会和我说一些心里的想法。慢慢的,我似乎攻破了他心里坚强的外壳,能触碰到他一些内心深处的地方:他是从别的学校转来,当时就是想要好好学习,才让爸爸去转校的,只是转来之后发现自己基础太差,上课根本无法听懂,再加上我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比较严格,不像原先的学校宽松,让他一时无法适应,心里很焦躁,刚好边上又有那么一群人,就和他们为伍了。他也知道自己父母很不容易,也想和他们好好交流、谈心,但他觉得爸爸的脾气比较急躁,很难沟通,后来也不愿意沟通了。
了解到这些后,我积极的与家长联系,行成家校联合共同进行教育。通过家校合作,一方面有助于家长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家庭教育素养和水平。在合作过程中,家长能够接触到科学的教育理念,借助教师的专业理论与经验学会教导孩子的知识及技巧,而不是一味的指责。
另一方面在学校层面,我关心该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建立师生间的信任。可能由于开学初给他调座位时我主动为他着想的原因,让他对我一开始的印象挺好的,和他沟通时也愿意和我交流。之后多次的交流,他和我之间建立了基本的信任关系。该生的基础确实不扎实,让他纯粹靠文化课成绩考一个好的大学比较困难,我便和他商量,去学习美术,到时参加艺术类招考,那分数要求低得多,同时也整理了我校之前有关艺术类招考的数据和每年美术与纯理的录取分数线,通过比较来增加信心,而他也愿意尝试改变。于是我就和他父亲联系,安排他去画室学习,现在已经学了有段时间了,他自己感觉很好。同时用包容的心来接纳他的反复无常。他的现状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长期形成的结果。我也没期望他能一蹴而就,只要他有这个决心,我便不会主动放弃。目前,他在各方面都有了一点进步,只是仍需要我们时时的不断的提醒,这不是一个短期工程,不能操之过急。我愿做你心灵的倾听者,只要你愿意讲,我便愿意随时倾听。
【案例点评】
经过一学期的努力之后,XX的情况有了较大的转变:跟同学之间的相处较好,能融入到班集体中;学习也安心了很多,没有旷课现象,会主动地到我这里请假;在校园里看到我也能主动地问好。
看到他的这些进步,我真的很开心,同时也引发了我对如何正确处理“问题学生”的反思:
1、没有无缘无故的“问题学生”,每个“问题学生”背后都有自己的原因,我们要走进他们的心里去,用心倾听他们心底的声音,了解他们,才能帮助他们。
2、学生都希望我们老师能去关心、爱护他们、平等的对待他们,特别是一些“问题学生”。我们要发自内心、真诚的关注他们,用心去呵护他们,才能拉近彼此的距离,建立师生之间相互信任的感情基础,才能使学生“亲其师,而信其道”。
3、“书到用时方恨少”,有时在处理问题时,才会发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不够深,我们需要不断的充实自己,让学生从内心深处真正佩服,这样他们才会信服。
4、与学生家长加强沟通,让学生家长感到我们对他们子女的重视,这样他们才会把学生在家的表现、内心的想法毫无保留的告诉我们,才能更好的开展工作,这样家校合作,通过家长协助学校,学校帮助家长,形成教育合力,达到最大育人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