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山之石】批评的艺术——艺术地批评
【案例描述】
开学初,我根据寝室成员安排座位,同寝室的小A小B小C三人组成同桌,三人在晚自修时也不知觉的就会聚在一起讨论或者讲悄悄话,影响课堂气氛。为此,我在期中考后,把她们三给分散开,重新安排了同桌。
小A小B小C百般不愿意,虽然给她们解释过,但三人反应的剧烈程度还是超过了我的预料。特别是小A,身为团支书,还是一点不体会我的用心。上课时候带着浓浓的情绪,脸涨得通红,表达着强烈不满。当新同桌告诉我,三人一直想换回去,并且小A还趴着哭。
怎么能这样自私呢?我把三人叫到办公室。三人手拉手,站在我面前。
“知道我为什么叫你们三呢?”我问。
“不知道。”
“对于换座位你们有什么看法?”
“没什么看法。”“为什么要把我们换开?”
“不就是换个位置,值得你们这么大情绪?坐哪里还不是同一个教室?为什么眼里就只有自己?”我说话的声音高了,语气也重了。
“我们又没和你闹。……就是平时关系好,所以,有点舍不得……”
“怎么可以这么大情绪?哭哭啼啼的。摆一张臭脸给谁看?你们这是什么态度?对老师的尊重都到哪里去了?特别是小A……”
“小A这几天一直都是这样,又不是换位置。她爸爸住院了,你知道吧?……”小B终于下决心说,并且和小C相互拥抱着放声大哭。小A也终于开始啜泣。
原来是这样的。我一时不知所措了。这时正好上课的铃声响起。我就先让她们回去上课。
到了下午,我发现她们几乎对我怀有敌意了。我该怎么办?我对她们三人都表示了歉意。特别是对小A,强调自己对她关心不够,让她受委屈了。同时,强调,不管家里怎样,作为学生,最好的回报就是努力读好书,使自己有进步。接着在晚自修,特意向全班同学解释,并郑重地向她们道歉。同时,强调师生应该相互尊重,共同营造良好的学习风貌。而且在上课的时候,留出问题,装作漫不经心的点三人中的一个起来回答,慢慢缓和彼此的关系。
第三天的一个课间,我发现小A和新同桌也开始热烈的讨论问题了。在这个基础上,我找机会让小A把练习册拿到办公室。在走廊上,“新同桌怎样呢?”
“很好,她真认真,看着她我都不好意思不努力了。”小A想也没想。
“是的。要学会接纳与尊重。有很多事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糟。”
她沉默了下,没说话,我也没多说。
周六的时候,我同时收到小A小B小C的短信。“老师,我们不会像以前一样闹情绪了……”
至此,此事告一段落,但留给我很多思考。
【案例分析】
这个事情的处理过程中,我始终遵循教育批评学生的一般规律。我以为,一个完整的批评教育过程,大约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批评之前
1.批评之前需要把事情全面的了解清楚。如果了解不够充分,可能会导致措手不及的情况,甚至会出现批评错误。个案中如果能事先了解小A爸爸住院这个情形,而不是主观的把学生情绪全部归咎于调位置的不满,可能就不会导致矛盾的激化。
2.我们面对自尊心强感情脆弱的学生,要选择批评的环境,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办公室作为公共场所,特别是其他科任老师也在场的时候,不适合批评。被老师叫进办公室,学生首先想到的就是老师要“教训”人了,不自觉就有了抵触心理。在个案中,开始把三人叫到办公室,显然效果不明显。而后来我让小A端作业本,并点出问题来,淡化了批评的色彩,从效果上看,是成功的。
3.学生的状况往往不是单独一个人发生的。我们往往希望一次把它解决掉。所以,往往会把相关的人一起找来,。其实,我们要特别注意把握教育的人数。案例中我就把小A小B和小C一起叫到办公室了。人多容易造成责任分散和从众行为。经过冷处理,我单独点出小A的问题,由她来传达,另外两个同学也能认识到问题所在,主动承认错误。
第二个阶段:批评之中
1.批评的语气。如果说话的语气轻松,让学生感觉到你就是就事论事,而不针对他。而且也可以给学生保留尊严。在个案中,当我问出学生对换位置的看法,如果语气平和,这就是询问,协商,像在聊天,她能体会到你对她的尊重,也有利于她去反思自己的问题,自然也能接受你的批评,改正错误。而如果语气严厉,就变成质问,显然就会导致紧张气氛。
2.批评的时间。批评学生话不在多,关健是目的明确,简单明了。言语精炼,往往能一语中的,使听者在较短的时间里获得较多的信息,空话连篇,言之无物,必然会使人感到枯燥厌倦,导致批评偏离主题。
第三阶段:批评之后
1.反省自己,就事论事,必要时坦诚道歉。在个案中,事后我跟学生承认自己了解不够充分,做法过于武断。并且还当着全班同学的面给她们道歉,使得矛盾得以缓解,给问题的解决一个缓冲的空间,也表现了老师对学生的尊重。这样不仅没有损害老师形象,反而能促进师生平等互信,使得教育达到预期的效果。
2.及时沟通,改善批评之后的关系,巩固批评之后达成的效果。批评之后,难免会有情绪,这时候,作为老师就要营造条件,缓和紧张关系。比如装作漫不经心的提问,在比如让学生帮你做点小事等,只有及时消除批评的痕迹,重新回到正常状态,才能淡化批评带来的负面影响。
【案例点评】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学生的自我教育,批评也是达到这一境界的重要途径,这既是一种重要的激励方式,也是一种有效的沟通手段,在教育实践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它又是很多老师常常感到无法回避而又深为犹豫的教育手段。需要认识的是,这种手段不仅是工具论意义上指向结果的工具,它更大程度上是一门直击心灵的艺术,因为它更多地取决于一些微妙的、甚至难以言传的感应和领悟,特别注重对批评对象、时机、场合和方式的选择。所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对批评艺术的巧妙运用可以使教育变得事半功倍。面对00后学生,我们只有批评得当、批评得法,才可以让学生在批评中认识自己、提高自己,我们才能实现批评的最终目的。